很多妈妈抱怨:孩子在外面喋喋不休,跟家人说话却越来越少。
有时候大人问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还行、挺好的”,就再也没了下文。
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挺听话的,但其实他内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想跟家长说,尤其是到了初中之后,孩子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已成为很多家长的困惑,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
那些尘封心事的孩子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今日说法》中,曾报道过一件轰动一时的16岁少女弑母案:
事件初始,是由于女孩的父亲不允许女儿剪短发,认为女儿想要剪短发的想法是受到了另一个短发的“坏孩子”影响。
于是夫妻二人便跟踪起了女儿,期间还不间断的打电话骚扰女儿那个短发的“坏孩子”朋友。
此后,整个高中阶段,再也没人愿意和女孩做朋友,与其说不愿意,也有着不敢的成分。
后来,夫妻二人还在未和女儿打过招呼的前提下,更是直接将女儿抓上了“防卫学校”的车。
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还记得过往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辽宁葫芦岛,一名14岁少女深陷游戏的“氪金”世界,月充金额更是达到了6万之高,被发现后直接自杀。在事发前,她还给发送了“自首遗言”:“妈妈,是我干的,我不想活了。”
还有西安的一名9岁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直接身亡。女孩的“遗书”很简单,也很令人心疼:“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岁高一男生,因学习压力太大,跳楼自杀身亡……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5月21日,一位高二女生因为选专业问题,和家人产生了矛盾,女孩带着酒和头孢,想要轻生,要不是司机师傅及时把女孩送到派出所,后果不敢想象......
为什么?为什么平日里看似很没有什么异常的孩子们,却在某一个时刻毫无预兆的崩溃?
为什么?为什么当事情发生以后,留下的“遗书”中却似乎有着数不尽的心事?
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们有着数不尽的心事,却不愿意来找我们聊一聊?
为什么孩子们有那么多的委屈?却一直选择独自放在心中.....
不愿沟通的背后
许多父母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与他的朋友们有如此多的话题,可一回到家却什么都不愿意说?
甚至好不容易搭上话,还没来得及问清楚几句,孩子就以“算了算了,不和你说了”草草收尾。
知乎中,有这样一个帖子,主题是: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
这样一个20来个字的问题,竟引起了20339人次关注。
不得不说,“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已经成为了众多家庭的痛点。
获得赞同量高的,是来自答主@别问我是谁的回答:
“太简单了。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人,谁会有和他沟通的意愿呢?”
有意思的是,这个回答居然也不过就20来个字,竟引起如此多人的共鸣。
父母们爱孩子吗?这个问题毋庸置疑都是肯定的。
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父母们驻足于此问题前,也不会有如此多的父母希望让孩子们能与自己沟通。
但其实,孩子们大的痛是不被理解。
在交谈的时候,大多父母们都会以自己是“过来人”,“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认为自己阅历比孩子们更丰富,想用自己吃过的“苦”来告诫孩子不要走弯路。
将姿态放得太高,天天板着一张脸,又怎么会让孩子想与你交流呢?
当父母们的“进攻性”太强,孩子们只好自我保护,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沉默不语。
孩子们需要的是理解与认可,而不是命令与训诫,弄清楚这一点以后,我们才能开始有效沟通。
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沟通其实是双向的,沟通要先从倾听开始。
想要孩子把我们的话听进去,那么我们须要将孩子的话先听进去。
1、换位思考,试着把“你”换成“我们”
比起“你应该这样做”,“我们一起解决”会更加柔和,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同理,把“命令”式的话语换成“邀请式”的话语,不再用“你”把孩子推到对立面,久而久之,便能打开孩子的心。
2、尊重孩子,营造民主平等的沟通氛围
很多家庭都有一种倾斜式的沟通模式,孩子是被动的,处在服从、听从的地位。这样的沟通很难培养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也不利于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不要打断孩子
不要在交谈中打断孩子,这样会容易造成孩子思绪混乱。
还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说的话,没有得到尊重与重视,久而久之不仅会让孩子不愿意交流,甚至还会变得自卑。
当孩子倾诉的时候,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话回应:“嗯”;“原来是这样”;“那后来呢”......
这样能在不打断孩子说话的前提下,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有在认真听他们说。
好好说话,用心倾听,温和坚定,真诚友善,这是我们能给予孩子和这个世界相处好的能力。
文章整合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两个黄鹂关键期口才课程,遵循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讲述沟通,让孩子建立自信,勇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