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孩子从1个月到60个月(5岁)的语言发展规律如数家珍,她能精确诊断孩子的语言发展障碍的根源所在,她将干扰孩子语言发展的因素一一列明,甚至包括了认字过多和学习音乐绘画。她是杨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杨霞研究员在此前两个黄鹂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儿口才教育论坛”上向我们讲述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分享给各位家长。
语言发育是智力发育的重要标志,不要等到孩子2~3岁以后出现不说话、说话晚或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时才开始着急,孩子如果语言发展出现问题,也将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从孩子出生后,家长就可以逐月检查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
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语言的理解
二是主动说出的语言
孩子往往是先理解语言,然后才会说话。但是,孩子并不是生下来语言就能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狼孩,七岁时也只会嚎叫,而且语言很难再发展;从小生长在无人关注的环境中的孩子,语言能力也很贫乏。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0~7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如没有及时的刺激和训练,容易产生语言障碍,影响将来的心理发展。
孩子的语言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他们通过听大人讲话、和大人沟通来模仿和学习语言,如果孩子的听觉功能发育不好,势必会影响说。
这里的听觉不是指听力,听力是指能听到多少声音,而听觉是指听到什么。例如,孩子的“大舌头”,原因之一就是听觉分辨能力的问题,他们听到的也许就是含糊不清的内容。还有的孩子上课也在听课,可就是记不住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专门的训练中进行矫治。例如,感觉统合训练中的旋转圆筒、滑梯、滑板等训练,以及音乐治疗中的音高、辨音、听觉记忆等训练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孩子说话的能力培养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训练和说话有关的大脑功能。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持否定的态度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不满意,经常讽刺讥笑孩子,或者对孩子做的事品头论足,说三道四。弄得孩子不知所措,对自己产生怀疑。长大以后,性格变得多疑、敏感、自卑。所以,家长对孩子持肯定的态度很重要,因为孩子是从别人的态度中来认识自我的。
用科学的课程体系,
分解训练3-15岁少儿的口语表达难题
让孩子们能大方、自信地在
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说话,
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商水平
两个黄鹂创始人肖弦弈博士在国内首次提出“关键期口才概念”,开创关键期口才教学法。何为关键期?该理论认为在少儿阶段存在这么一个时期,学得或习得语言为容易,超过或不到这个阶段,学习语言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个时期就叫做“关键期”。这个阶段大致为2-14岁。根据这一阶段孩子普遍出现的说话不清楚、没有逻辑、语音发声不规范、缺乏想象力等问题,两个黄鹂历经多年研究和实践,研发了《关键期口才等级训练教程》(10级)。
两个黄鹂的关键期口才课程定位于3-15岁少儿,课程内容按照十个级别、三个层次进行划分,通过科学授课,让孩子们能大方、自信地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说话,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商水平;让孩子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说标准规范的话,好听的话,说形象生动的话;并掌握基本的语言表演艺术,如主持、朗诵、演讲、表演、配音、相声、双簧等。在这里不仅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当众演说能力,让孩子具备未来社会所必需的领导力!
1.内容和技巧“两手抓”:
语言能力是内容和技巧的结合。
只有既帮助孩子拓展表达的内容,又锤炼孩子表达的技巧
孩子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2.持续发掘语言素材:
让孩子的生活点滴、情感情绪、见识思考成为他们天然、持续的语言宝库,根治“无话可说”和“不敢说”。
3.倡导真实自然表达:
引导孩子发现生活的丰富和表达的乐趣,学会在真实情境里自然沟通,持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升公众演讲能力:
让孩子在系统的培训中学会并习惯当众演讲,从而让表达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能力。
5.学会语言表达艺术:
让孩子掌握语言表演的艺术,孩子会发现另外一个自己,打开一扇全新的看世界的窗户。
6.语言创造更好未来:
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会用得体的方式恰当表达,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强大的社交能力和美好的职业前景。
“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础训练
包括语音发声、体态语言、语言表达技巧等
---讲述与沟通
包括基本的讲述训练、人际沟通训练和当众讲话训练等
---语言艺术
包括朗诵、曲艺、主持、表演、童话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