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个黄鹂研究院老师实力玩转高考作文!

2.jpg

要说这几天热门的话题非高考莫属 ,其中尤其以高考作文话题热度高。似乎每个高考过的童鞋都被这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瞬时送回了高中时代。这不,两个黄鹂研究院的几位资深研究员也坐不住了。他们或引经据典,或文采磅礴,或细腻生动,或写作剧本,把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几乎“玩”了个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在十年前就已经经历过高考的“写作老司机”是如何玩转今年的高考作文的吧。

3.jpg

研究院介绍

两个黄鹂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是北京两个黄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研发机构,负责课程、教材、图书及相关衍生品的研究开发。两个黄鹂研究院拥有多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一流高校的资深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关键期口才训练教程》(10级)、《两个黄鹂作文.我是小记者》(12册)、幼儿性格养成系列绘本(20册)、《幼儿核心素养课程》(18本)等教材和课程。两个黄鹂已经成长为备受市场和学生肯定的中国青少年和幼儿课程、图书、教材研发品牌。

4.jpg

《关键期口才等级训练教程》

5.jpg

風 山

两个黄鹂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本名杨凌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传统文化的修习与践行者,游学多年,曾任职于党校,研究领域涉及诸子百家、古典诗词、周易术数、中医、围棋等。开有微信公众号——風山道。近年来专注于传统文化的实用性传播。

風山老师写的是:浙江题目

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心知道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历来没什么争议,但如何称得上学习,如何称得上学习好,这个标准就很多了。

常见的是知识标准:知道多的便是学习好的。学习便是学习有字的书本,自当以博闻强识为高,所以小学不如中学,中学不如大学,一册册的书籍衡量着大家的长短。的确,知识多的人相对而言具有很大的社会优势——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获取更高的地位,谋到更好的工作,过上更为充裕的生活,所以这个标准也为普遍接受。

可是,知识与道德实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从古至今,但凡大奸大恶,无一不是大才——懂得多,所以为害大。所以有人便对这个标准体系提出了异议,比如孔门高弟卜商卜子夏,他就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把不需要靠文字记录也能学到的经验提到台面上来,一起读社会这本大书,用道德标准取代了知识标准。一个人懂得多少知识、知道多少道理并没有什么用,我们只看行动,所以蔡京学识再高,但结党营私、弄权误国,我们依旧可以说他不懂事;专诸懂得再少,但孝敬老母、言而有信,我们仍然可以推崇他为榜样。

道德标准将资源并不平等的大家拉回到同一起跑线,并且简单易行,因而得到了众多重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人士的认可,后世大儒王阳明先生更是由此引伸,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在各界都广受好评,成为后世的标杆。

然而不论有字的书本还是无字的经验,明显都受到了社会条件的制约,并非完全自由的。所以阳明先生在晚年又提出了“致良知”一说,并解释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致”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良知”是本心,也是天心,发明本心,回归天道,这才是我们该读懂的心灵之书。

道释两家也常讲归元复本,虽与儒学各有所指,但其路径都是一样的,无一不是排除外在的烦扰与本心交流,感悟自然的力量。世上有太多的知识和道理,都是前辈哲人的精血所凝,各述一道,各成一家,相对无知的我们如何分辨取舍?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老子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只要把心灵这本书读透,天下又有什么困难的呢? 

6.jpg

贾瑞芳

两个黄鹂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两个黄鹂作文.我是小记者》初中版项目主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本科、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2002年参加高考,获得作文满分。曾任职于美资企业——安利(中国),从事品牌传播工作,其主持撰写的新媒体文章阅读量突破10万+;具有一线学校教学、研发经验,期间参与设计的公益项目“美味书斋”获得2011年联想微公益大赛“微公益之星”大奖。

贾瑞芳老师写的是:全国卷三

以“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副标题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背影        

——我的高考

2002年7月12日  |  山西省昔阳县城  |  正午12点

此时的阳光火辣、浓烈、热情。整个小城像个大窑场一样,天上的云好像被烧化了似的,无影无踪。地上已被烤得热气腾腾,风来,卷起的热浪火烧火燎,让人觉得呼吸都是一种折磨。

前面的父亲渐行渐远,那个后背矮小、模糊、遥远。和几天之前得知女儿高考分数冲入重点线时的他宛若两人。那几天,父亲整个人都焕发出光彩,他刀削斧砍似的脸上涂满荣耀。他的脸膛发红,经常笑得两只眼睛变成月牙儿,嘴角上翘化为优美的弧线。那几天,父亲神采奕奕,还穿上了平时不太穿的红格衬衫。

“分数虽然高,可考生不服从调剂,死档了!”得知高考档案去向时,父亲的脸色顿时像上冻的冰河,失望如闪电秒杀他鼻翼和眼角的皮肤,铁青的经络和皱纹瞬时深深挤在一起。“为什么不写服从调剂!”面对父亲的愤怒,我不敢再说一遍:“我忘记了!”

他独自快走在前面,带着失望、愤怒和无奈。18岁的我竟然跟不上脚步。这个小老头的倔气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委屈“你只顾自己的面子,我呢?”

7月流火,热浪袭人,但那个背影冰冷。

正午高阳,影子本应是小的,但那个影子却在我心中无限延伸。

2003年9月6日 | 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晚21点

“以后就要自己一个人生活了,千万不要丢三落四。”母亲气喘吁吁地从包里掏出一个眼镜盒,刚要给我,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在口袋里不停地摩挲,是一块手绢,她轻轻地擦了擦眼镜盒,然后交给我。

此时,我看到母亲的眼角有泪痕,泪水渗透在面庞,有一种疲惫和憔悴,但她强忍着,嘴角一直努力上扬,显出坚定的样子。“我得去赶火车,你自己回去。”她来不及说更多。

母亲的背影消失在夜幕中,那个后背娇小、柔软、渐行渐远,她开始小步慢跑,直到消失。

深秋九月,夜凉如水,那个背影留给我37度的体温。在我手中,那块手绢湿润而温暖。

高考复读一年后,50岁的母亲和我一起坐了8小时的夜车来到北京上学。一个陌生的城市,高楼大厦、车流不息、人山人海,一切在她眼里是奇怪的。

后来,我好奇地问母亲,她是怎么从火车站找回学校的。母亲得意地说,我说的山西普通话,别人居然都能听懂,我就记得学校那站叫“万寿寺”,一路问人。

2017年6月8日 |  北京望京科技创业园两个黄鹂办公室  | 上午10点

若干年后,我从大学毕业,在北京买房、结婚、生子,工作。回忆那两个背影,我终于读懂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 ,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别离。

爸爸为什么要狠心教女儿摔跤?不惜被嘲笑、误解、辛苦。

因为他希望女儿独立自强,走出一条别样人生路。

7.jpg

王晓莉

两个黄鹂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两个黄鹂作文.我是小作家》项目主管

硕士研究生学历,有多年一线写作教学经验,学员累计近1000名,曾获得百位名师授课比赛名。主持编写《两个黄鹂作文.我是小记者》教案(12本)、《我会口语表达》教案(6本),开有公众号“小路星辰”。

王晓莉老师写的是:

北京地区大作文题之一

纽带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说纽带        

拥挤的人潮,匆忙的地铁,在这个城市的地下心脏川流不息。我挤上地铁的时刻是早晨八点十分,赶点的人们整齐的伸长脖子,等待列车到达的一秒钟用尽全身力气挤入那扇能让他们通向希望的门。大家你推着我,我抗着你,温文尔雅的君子早把一身儒气抛到九霄云外,窈窕的淑女也失去了温婉的风范。直到列车门关上的一刹那,人们开始气喘吁吁地整理衣裙、抹去汗水,靠着地铁顶上的空调吹进的凉飕飕的空气维系着艰难的呼吸,紧迫却也欢喜。

车厢里弥漫着希望的朝气和紧张烦躁的气息,谁也无法逃离,只能期待着、焦躁着,在这个城市的地下一起前进。

地铁成了这个城市连接黑夜和白天、昨天和今天、过去和未来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它带着本身的淡定承载着城市里抑制不住的急躁,可是这个城市的血液在这条纽带的推动下开始鲜活、开始雀跃、开始奔腾。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这条纽带断了,这个承载着两千多万人的国际大都市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崩塌?是的,这就是纽带,它束缚着人们行为的同时也在传承,传承着文明,传承着发展,传承着和谐,同时也传承着人们不安的思想和焦躁的灵魂。人们在纽带的连接和约束下奔忙、生存,代代不止、世世不休。

人们对生存的渴求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一条无形的纽带。从原始的合作狩猎、分食猎物,到今天各行各业精细化的分工,原始的需求就是生存。于是先祖们冒着严寒酷暑,在丛林和草原与猛兽搏斗,获取藉以果腹的食物;战争时期的人们,靠着源于心底的生存愿望在战场厮杀,带着血肉模糊的躯体,匍匐在存亡的道路上;农耕时代,靠着天赐的雨水与地赐的养料,人们抵御着风暴、豺狼、盘剥。血脉就这样在坎坷与血泪里一代代传承,这条维系着人类生存的纽带在不同的时代,发挥着相同的作用——传承生命。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从初的生肉可啖、果腹即足到一把篝火燃起的文明,人们开始明白人类不光要生存,还要生活。于是精神食粮的种子开始在人类的脑海中疯长。人们的生活不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形态,语言和文字在交流和沟通中逐渐形成。以“语言和文字”为节点的“个世界性的网络”开始编织,它成了这个世界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一条纽带。

无论是生命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富足,这两条纽带都关联着你我,关联着每一个生命,关联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明与文明相互连接,共同面对天灾人祸,面对杀戮与和平,在历史的风浪里颠簸、起伏,然后互相搀扶着走向未来,走向挑战、走向和睦。

或许,这才是纽带的意义。

8.jpg

程 莎

两个黄鹂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两个黄鹂.儿童戏剧》项目主管

西安外国语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2012年保送研究生,获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曾在陕西电视台、西安广播电台、西安《文化艺术报》、视频等媒体从事新闻采编、媒体运营工作。著有《焦虑的灵魂在城乡间漂泊--论贾平凹20世纪末期小说创作中的精神探寻》、《我会戏剧表演》(六册)。

程莎老师写的是:山东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感悟和联想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独幕剧:《不惧孤独》        

人物:

林寂——《不惧孤独》24小时书店老板(外表冷漠,行事怪异,内心善良)

依依——老板女儿(弃婴,被林寂收养,古灵精怪、早熟,8岁)

安然——都市金领(外表强势,内心脆弱)

农夫(容易满足,乐观开朗)

流浪汉(诗人气质,内心富足) 

事情发生在中国南部一个小镇。

《不惧孤独》24小时书店临水而居。店内装修寡淡、冷寂,只有看到堆放到屋顶的那些书,才有了“不惧孤独”之感。无法界定它该归属哪类,不是中式古朴,英式厚重,也不是日式文艺,只能感受到,它是一座黑暗里触手可及的秘密花园。水上之窗是它连接天地的“通灵口”,汲取天之包容,水之阴柔,地之豁达,这便是《不惧孤独》的气质。

店内,地板和贴墙的长凳挤满了读书人。绕过几条书堆出的小道,抬头寻找才可找到店老板林寂的身影,他像拥有魔法的守夜人,保护着书,慰藉着人。夜已深,此时是《不惧孤独》热闹的时候了。

林寂: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朗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般的语气)

依依:爸爸,你可不可以成熟点,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无论离别、隔离、恐惧甚至伤害,还是一颗心魂需要与另外的心魂相融合,书只是媒介!(成人的口吻,不屑的眼神)

林寂:(从屋顶的书堆里下来)确有几分道理!不过你怎么会有如此感悟?

依依:(看着手中的书,眼神里透出一种惊人的成熟感)秘密!(继续看她手里的那本纪伯伦的《沙与沫》)

[稍缓]

安然:(合上手里的书,起身走向书架抽出一本《百年孤独》)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狂热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落寞的神情)

林寂:(整理地上的散书)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孤独又有何惧?《不惧孤独》让你身心有所归依。

安然:这间屋子确有魔力,一走进便万劫不复,在万劫不复中回归本我。(如释重负的语气)给我倒杯咖啡吧。(随手拿了本《霍乱时期的爱情》)

林寂:自给自足!独自生活的真正难处在于没人在乎你是否心烦意乱。(抱了一堆书转身消失了)

[稍缓,一只长满茧子的手推开了《不惧孤独》的门] 

农夫:这就是天堂的样子?(在书店里兜兜转转)

林寂:于您是天堂,于我是地狱。(认真地擦拭着那幅不知名的画——《地狱的样子》)

农夫:不管是啥,这里确实好,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翻阅似懂非懂的书)

林寂:人的需要,是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凭借那种手段发展起来的。有的人终身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寻求满足。你并不孤独!(认真地看了一眼农夫)

农夫:我不知道孤独是什么,或许它只属于上流社会,我想我也不需要明白。(露出清澈健康的笑)

林寂: 人们喜欢带着极端的偏见在不着边际自由中使自己得到满足,这就是他们的思想本质。朋友,你很快乐!

(农夫静静地坐在长凳上,眼前放了一本《岛上书店》)

 [衣衫褴褛,造型偏颇的干瘦男子摇摇晃晃地走进《不惧孤独》] 

流浪汉: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不惧孤独“太过露骨。(摇着头,审视着店里的一切)

林寂:坦率本不具魅力,根植内心的表露和坦率是可爱的。欢迎你!

流浪汉: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低头深思,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林寂:(凝视着流浪者)一个伟大的人往往遭受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陆于孤独之中。

流浪汉:要有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转头看着依依)从此再不提及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依依:你像诗人!(拉着流浪汉的衣襟)

流浪汉:我只是远方忠诚的儿子!(继续翻阅着《恶之花》)

林寂:没有人会漫无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孤独便也如此,《不惧孤独》还可生存!

依依:爸爸,爱也是孤独吗?

 ——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