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读小学:小学还能这样上 -两个黄鹂口才培训班

   上周同学聚会,我的两个大学同学(李同学和张同学)从加拿大回来。李同学住在安大略,张同学住在多伦多。李同学的孩子12岁,上小学五年级;张同学的孩子7岁。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我们有共同的语言,话题全在做中加小学教育的比较了。

    李同学:老师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阅读30分钟”,圣诞节放假两周,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一个词:阅读。孩子每天学得这么轻松,中国来的家长反倒不放心了。

    我的孩子在加拿大安大略上小学五年级。2012年9月开学的第二天,老师给开了一个学习用具单子,有尺子、英语词典、英法词典、计算器、亮光笔、铅笔、削笔刀等等。其实,学校已经给孩子发了一个文具盒,很简单的塑料盒子,里面有铅笔、亮光笔。还发了一本学习计划簿,老师把每天布置的作业记在上面,孩子每天带回家来让我们家长签字,第二天回学校后学生之间相互检查,只要是有家长签过字的,就给一个笑脸小贴纸。

    那两本词典,后来没见老师要求带过,计算器似乎带过一回。孩子每天带回家的,就是文具盒和学习计划簿——孩子书包的重量几乎跟空书包一样重。

    学生把课本带回家的事很稀罕。我的孩子和她班上的同学都没有课本。这里的课本太贵了,一本五年级数学课本50多加元,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师给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哈利波特》。

    我对此比较担心,也不知道该怎么辅导孩子,就去问老师用什么课本。老师似乎很不愿意说,指着一本课本说,这本书并不好,我想换一本。这让我很不满意。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弄明白,老师怕我跟她要课本,因为课本太贵了。

    学生没课本并非仅仅因为贵,也是学校的习惯,学校常常把要学的内容整理后复印发给学生。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课本,有的班级用过的课本,学校要回收,给后来的学生用。有一回,听说一个学生把课本带回家了,有家长专门跑去看看用的课本是什么样。

    学生都有课堂作业本,也是不带回家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堂课做完,然后把作业本留在教室里。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家长很难知道。

    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校长征求意见怎样跟家长沟通,我说让学生把作业本每天带回家,可以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校长一听,头马上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我很不理解,就问为什么,他说:“学生带回家去就会忘了带回来。”旁边一位家长帮腔说:“你的孩子不会忘,我的孩子不会忘,总会有人忘的。”原来这就是作业本不带回家的理由。

    老师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阅读30分钟”。有时也有变化,无非是给家长的通知,比如“明天班级要上台表演,请孩子穿白上衣、黑裤子”“明天要开大会,把要求背诵的诗句背下来”“后天有老师家长见面会”等等。圣诞节放假两周,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一个词:阅读。

    小学生每天9点开始上课,中午休息45分钟,下午3点半放学。孩子每天学得这么轻松,中国来的家长反倒不放心了。

    张同学:这些生活实例听起来似乎简简单单,但对七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辨别助人为乐和自我娱乐并非一目了然。孩子们不是哲学家,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也是要从生活的细处开始的。

    加拿大的小学教育中,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社会科学教育。我们通常以为,社会科学要学的,就是我们在中国的小学里所学的地理、历史之类的知识。可是,我从孩子们每周带回来的学习信息中发现,这方面的课程内容,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且还学习如何做人。特别是学习如何处理社会台的人际关系,学习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这在小学的低年级阶段尤其重要。 

    从小学二、三年级起,老师开始让孩子们分辨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老师发给孩子们一张空白纸,这张空白纸被对折成两部分,左边一部分写着权利,右边一部分写着义务。然后,老师给了孩子们十四个题目,让他们辨别哪些是权利,哪些是义务,然后把这些题目分别贴在权利或义务栏之中。 

    权利的部分有这样一些内容:有自己的名字和国家;有朋友;玩乐;有住所、吃得饱、穿得暖;过和平的生活;有干净的水和空气;接受教育;

    义务部分的内容则包括:保护环境;倾听父母、老师和发言的人说话;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认真做家务;遵守安全规则;按时回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是由一个一个自我组成的,然后就扩展到了家庭。为了配合这项教育,老师给孩子们的周记出了一个特殊的题目:家长要和孩子们一起讲座家庭责任,每一个孩子都要在周记中记录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两项家庭责任。如果家中的宠物也有其职责,也可以记录下来。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从社会科学学习的角度来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家庭责任,并不仅仅在于法语的练习。考虑到不少家长不一定懂法语,为了不使这样的家庭讲座出现困难,所以,这一次老师特意强调:如果法语表达有困难,使用英语也可以。 

    那个周末,我们全家在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和儿子探讨这个问题。一个七岁的孩子,对家庭生活已经有了认知能力,但要上升为理论,归纳总结出一些东西,当然还是有困难的。我们引导他,让他先把家里要做的事一条一条摆出来,再看看平时都是谁在做什么,哪些事谁来做比较合适。 

    结果,我儿子在他的周记中做了这样的记录:我爸爸的责任是打扫院子和管理花园;我妈妈的责任是做饭和照顾孩子;我的责任是喂养乌龟和保持自己卧室整洁;我哥哥的责任是收拾图书和玩具,帮助妈妈准备碗筷。 

    我们于是顺水推舟,要求孩子们就要这样在家中尽职尽责。相对于谈论一些宏伟远大的目标和高耸云端的理想,这种教育注重让孩子切切实实做好身边的事,首先对自己的家人负起自己应尽的日常责任。在我看来,这样从家庭小事做起,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切实可行。

    在学习了权利与义务之后,孩子们又开始学习什么叫做“贡献”。像这样抽象的题目,老师从来都不会让孩子们只听听大道理,或者是听什么英雄人物的事迹,而是拿日常生活的小事和孩子讨论,再把这些实例写成文字,让孩子们动手动笔,剪贴分类,写出为什么。这看到我儿子有这样一张作业纸,老师在纸的上方用黑体字写了一个问题:这是不是“贡献”?然后在另一张纸上写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孩子们把每个例子剪下来。如果这属于做贡献的例子,就贴在左边的空格内;如果不属于做贡献的内容,就贴在右边的空格内。然后,还要就每一个例子说明为什么是这样认为的。

    儿子把以下几个例子放到“是做贡献”这一栏内,因为他认为这些事都是在帮助别人。

    第一个例子是:七年级的学生为了让家长们在学校的游乐会上游玩,免费帮助照看低年级的孩子。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班的同学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照顾新生,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自在。

    第三个例子是:这个城市所有的人都捐钱来建一个体育场。

    第四个例子是:人们捐钱、衣服和食物给勒布朗家,因为他们在一场火灾中丧失了所有的东西。 

    另一类的事,儿子把它们放入了“不属于做贡献”这一栏之中:星期六下午我们全家云看棒球赛;为了买一个新玩具,我存了好几个星期的钱;所有来到花园的人都喜欢看玫瑰花;当我做作业和看书时,我特爱看电视。儿子认为,这些都属于自我娱乐,因此不是贡献。

    这些生活实例听起来似乎简简单单,但对七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辨别助人为乐和自我娱乐并非一目了然。孩子们不是哲学家,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也是要从生活的细处开始的。


两个黄鹂:致力于4-15岁少儿口才培训,现开设关键期口才班、专业班(朗诵、主持、演讲)、语言矫正班。

 ★ 教学特点 ★

分级教学 科学评估
1-9分级教学,入学评估+科学测评

3+5 教学模式
课前、课中、课后3段式教学,融合导入+探究+方法+训练+呈现教学五步曲。告别单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 实用性强
众多高校毕业老师,数年教学经验。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教学方案。

成熟体系 寓教于乐
上百种教学形式配合海量动画视频让讲解更清晰,让课堂更多趣。

针对性强 效果显著
专注4-15岁少儿成长需求,让孩子从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变为敢说、会说、乐说。

考级测评 科学检测
每级课程学习结束。学员可参加统一组织的“关键期口才等级考试”有效检测学习成果。

AI在线 学习系统
AI在线学习系统:引入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技术(AI),线上线下双重课堂,教师学生跨教室实时互动教、学、练相辅相成。

新浪微博:@两个黄鹂教育
微信号:two_huangli
官网:http://www.2huangli.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科技创业园E座212A